刘震海

2024-04-29 17:40:52        来源:江西省赣剧院官网

(一)搭班、教戏谋生

    我于1914年出生在江西铅山河口镇十里乡刘村一个贫雇农家庭,因家境贫寒,父亲刘水旺自幼从事赣剧串堂,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吹鼓手。

我九岁入私塾四年,在学期中,遇婚丧喜庆就随父玩弄乐器出场吹唱演奏,先学打小钹、小锣,后学大锣。十岁时学打鼓,学吹小唢呐,初学“小过场”,同时还学拉二胡和吹笛子,喜爱二胡和唢呐,有时吹,有时拉,甚至玩到夜深。这期间和我父亲两个徒弟羊仔和福建仔共同学习赣剧音乐。十二岁投师柯修财学京剧,老师爱抽鸦片,我虽花了不少钱给他抽烟,但我有信心学好,因此平时勤学苦练,自有长进。经过几年苦练,业务大有增强,常和七八个爱好文艺的朋友张德发、王金良、陶水仙、吕伟坤等晚上集体吹打拉唱赣剧《花亭相会》、《打金枝》、《貂蝉拜月》和京剧《三娘教子》、《秋胡戏妻》等戏,邻人听得高兴,热情招待茶烟。十五岁正式开始帮严老板(名字忘了)木偶戏班唱赣剧,担任文场上手带大锣,从此以搭班教戏谋生。十六岁在河口、临川、玉山、广丰等地教赣剧和京剧。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上饶地区搭班担任信河戏上手,先后帮长春舞台(老板祝盛增)、徐老舞台、洪福舞台及 贵溪班(老板周兴隆,贵溪县人)和春雷舞台等。

   记得初上班时,遇到很多困难,如《借扇》、《和番》、《郎屠》等昆腔戏不会吹,后来巧遇一位老上手周炳光老师,他是浙江江山县人,满腹文章,我就拜他为师,向他学了很多昆腔戏和八仙,与这位师傅同班半年。

     1949年解放,我在春雷舞台担任信河戏上手,已到乐平县南门外演戏。1950年又帮徐老舞台,正在广丰县演出时,遇省里来的叶红同志,我应邀来到南昌。

(二)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饶广合演

     1951年1月,由叶红同志率领,我们来昌参加省赣剧实验剧团,同来南昌的信河派(又称广信戏)演员和乐手有乐一生、肖桂香、潘凤霞、卓福生、詹玉蓉、俞少庭、陈其文、陈来风、丁佛生、肖金中、刘震海等十一人,还有饶河戏演员俞六喜、陈桂英、王根海、陈火莲、郑金香、龚泰泉、李福东、叶三义、徐双林、陈细茂、候先梅、高金水、郑瑞生、郑宝财、郑香财、卢求宝等,饶河戏场面夏义昌、王仕仁、王德洪、王元洋、周振中等,大约共三十多人。实验剧团团长程耘平,后调罗旋文,干部有叶红、武建伦、漆德琰、杨培林、胡金福,舞美徐卜祯、灯光杨鸿贵、前台经理徐镜环,在南昌市大众剧场演出(后迁广润门),这就是饶广两派合演。每天演出传统剧一弹腔大戏《双合印》、《满堂福》、《飞龙带》、《龙凤阁》、《龙风钗》、《鸳鸯带》、《万里候》、《碧桃花》、《彩楼配》、《回龙阁》和单折《拾玉镯》、《海潮珠》《钓金龟》、《太君辞朝》、《断桥会》、《烈火旗》、《黄鹤楼》、《芦花荡》、《雪夜访普》等。

当年正值抗美援朝,省赣剧实验剧团曾排演新编古装戏《抗倭援朝记》,编剧武建伦,导演叶红,配曲王仕仁和我,主演潘凤霞、肖桂香、詹玉蓉、卓福生、陈桂英、李福东、郑瑞生、高金水、乐一生等。同年省实验剧团参加南昌市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抗倭援朝记》获剧本、表演、音乐奖。后继续排演《白蛇传》,编剧凌鹤、武建伦,导演叶红,我配曲,主演肖桂香、卓福生、李福东。后又排演了古典戏《嫦娥》,编剧凌鹤、武建伦,导演叶红,我配曲,主演肖桂香、潘凤霞、卓福生、乐一生、高金水、李福东等。还排演了《韩玉娘》、《鸦片恨》两剧,成立了导演组,配曲王仕仁和我,主演幡风霞、肖桂香、卓福生、乐一生、王根梅、詹玉蓉、卢求宝、郑瑞生、郑宝财、郑香财等。实验剧团于1952年1月结束,演职员调回原地景德镇和上饶市两处。

(三)调上饶赣剧团工作

    1952年1月,我调至上饶专区赣剧团,仍搞乐队上手。两月后,剧团改组,我当选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职两个月后,正式成立江西省上饶专区赣剧一团,景德镇为赣剧二团,文教科任命我为赣剧一团团长,分为两个队,一队队长俞少庭,二队队长卓福生。排演剧目有《韩玉娘》、《鸦片恨》、《大兴梁山》等剧,组成导演组,我负责配曲,主演杨桂仙、潘凤霞、肖桂香,严有元、卓福生、詹玉蓉、乐一生等。该团于1952年年底奉调南昌。

(四)调省赣剧团学习

     1953年1月1日,在景德镇召开江西省赣剧团成立大会,宣布高履平为团长,副团长左云祥,秘书科长魏新,演出科长子晓文,业务干部叶红、武建伦、周杰、彭炎华、程南豪,行政干部李学炎、胡火根,演员有(均是信河派)潘风霞、肖桂香、詹玉蓉、李菊香、乐一生、卓福生、稔玉芳、洪立章、陈其文、陈来凤、杨春景、徐人亮、肖金中、徐新河,还有童庆礽、童庆祯、郑苏岚、文浩丽、谌厚珍,场面(即乐队)老师傅欧阳细仔,鼓师谢明德,上手(即主胡)兼配曲刘震海,二手吴傑贵,杨琴、琵琶刘炳炎等。

    在景德镇赣剧传统剧目《孟姜女》,主演潘凤霞、卓福生,洪立章,爆满一星期。后演赣剧传统单折戏《拾玉镯》、《僧尼会》、《烈火旗》、《断桥会》、《桂枝写状》,《牡丹对药》等,演出效果较好,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景德镇演出结束,全团回到南昌,住在民德路八一公园斜对面的一栋小楼房内。休息几天后,便开始排演新编民间故事戏《梁祝姻缘》,编剧凌鹤、聿人(即武建伦),导演高履平,配曲刘震海、程南豪,舞美李友松,主演潘凤霞饰祝英台,童庆礽饰梁山伯,肖桂香饰师母,乐一生饰祝父,詹玉蓉饰祝母,郑苏岚饰银心,杨春景饰四九。

这出戏在赣剧音乐上有所革新,采取“一剧多腔”的全剧布局,分场结构不同的唱腔形式,如“长亭结拜”唱[浙调],书馆夜读唱(南北词),而处理“楼台会”梁祝见面这场戏时,梁唱[四平调],祝唱[二黄],运用两种曲调的不同格调发掘两个主人公的不同内心激情。“书馆夜读”这场对唱,采用了曲调婉丽、旋律起伏的优美(南词)和(北词),对两个主人公深情厚意的描述恰到好处,塑造了祝英台热恋和梁山伯憨厚的鲜明音乐形象。相应地对丝竹和锣鼓作了些改进,如每场戏角色下场依传统程式须用锣鼓送下,而锣鼓过多未免有些刺耳,应按剧情需要适当改用弦乐配上小锣送下,以取得较好效果。此剧在民德路南昌市赣剧院(原大世界)公演,观众反映强烈,连演三十多场客满,一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的南词“耳听得更鼓来山外”唱腔,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观众口口传唱。

     1954年2月1日《江西日报》第三版整版篇幅以《优美的赣剧》为题,介绍了《梁祝姻缘》及其他剧目,1953年2月26《长江日报》载文赞扬赣剧《梁祝姻缘》“获得了中南、武汉文艺界、戏曲界以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1958年8月4目《新民晚报》曾以醒目的标题《富有地方色彩的演出——欢迎江西省赣剧团旅沪公演》,赞扬《梁祝姻缘》的演出成果。在当时,省赣剧团演出的《梁祝姻缘》一剧,打开了赣剧这古老剧种的新局面。

剧团建立了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及演出等制度,每天上午一般是排戏,或听报告或观摩,下午政治文化学习或大会小会,晚上演出,早晨演员坚持练工练声,乐队协助演员吊嗓练唱,星期天休息。 

(五)演出剧目音乐设计的回忆

     根据我的记忆,从1953年到1958年省赣剧团所编演和整理的传统大小剧目的音乐设计如下。

     刘震海进行音乐设计的有《白蛇传》、《陈妙常》、《陈三五娘》、《荔枝换绛挑》、《嫦娥》、《游龟山》、《秦香莲》、《西厢记》、《望娘滩》、《红梅阁》、《借女冲喜》、《拾玉镯》、《牡丹对药》、《貂蝉拜月》、《思凡》、《刘海砍樵》、《文武八仙》、《打郎屠》、《悟空借扇》、《昭君和番》、《扈家庄》、《擒黑氏》等。刘震海与程南豪合作进行音乐设计的剧目有:《牛郎织女》、《破窑记》。李忠诚与刘震海合作音乐设计的剧目有《胭脂狱》。王仕仁与刘震海合作进行音乐设计剧目有:《荆钗记》。程南豪、王仕仁合作进行音乐设计的剧目有:《十五贯》、《金印记》、《张三借靴》。王仕仁、李忠诚、程南豪合作进行音乐设计的剧目有《还魂记》。刘明泉进行音乐设计剧目有:《荔枝换绛挑。

   另外整理演出传统弹腔大戏有《孟姜女》、《凤仪亭》、《江天雪》、《鸳鸯带》、《百花台》、《彩楼配》、《回龙阁》、《四进士》、《打金校》、《寿阳关》、《审金钗》、《天门阵》、《红书剑》、《二度梅》、《女中魁》、《双贵图》、《马前泼水》等。

 值得提起的是,一九五八年上演现代戏《党的女儿》、《智取威虎山》、《东风压倒西风》、《金凤凰》、《洪都游击队》等戏,为古老的赣剧编演现代戏闯出了新路,本团创作的现代戏《一群穆桂英》,编剧黄文锡、蔡晔邦,导演蔡晔邦,作曲李忠诚,主演文浩丽、郑苏岚、童庆礽等,参加省第二届现代戏观摩会演,获表演奖。1958年春天《珍珠记》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编剧凌鹤,导演张天赐,作曲乘舟,主演潘凤霞、童庆礽。1958年11月,先后到厦门、平潭、连江、南日岛、大担、二担等岛屿和阵地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1953年至1958年,我团除巡回演出,深入工矿、农村,以扩大赣剧影响外,还到湖南、湖北、苏州、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演出,受到当地文艺界的热烈欢迎。在广州演出《梁祝姻缘》、《破窑记》、《金印记》等戏对,《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分别发表评论。认为《梁祝姻缘》一剧是越剧《梁祝哀史》后的又一惊人艺术。广东省文化局特调广东汉剧演员到广州观摩”并召开座谈会,对演出给予赞扬。

(六)省木偶刷团专职作曲

      1959年我调到省木偶艺术剧团担任专职作曲,团长彭炎华,编导肖慧恩,演员有江维居、叶坤生、顾红梅、徐兰香、张贵妹、蔡启宗、熊松林、江朝阳。该团排演了《白蛇传》(导演肖慧恩,配曲刘震海,主演顾红梅、张贵妹、江维居,舞美王霞光),《龙珠》(编导肖慧思,作曲刘震海,舞美王霞光、·主演徐兰香、叶坤生、陈某)等剧。

(七)担任二团音乐设计

      1960年1月1日,经省委批准,将省赣剧团、上饶专区赣剧团和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合并,成立江西省赣剧院,下属五个团:原省赣剧团为一团,上饶专区赣剧团为二团,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为三团,赣州东河剧团为四团,附属一个省木偶剧团。高履平为院长,流沙、魏振学、潘凤霞、杨桂仙为副院长。因工作需要,我调回赣剧院二团任专职作曲。

   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和王仕仁,黄国强、程南豪共同整理了《赣剧音乐》弹腔部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整理《赣剧小调》、《赣剧曲牌音乐》、《赣剧昆曲牌》等音乐资料,还整理了单折戏《扫松下书》、《打郎屠》、《扈家庄》、《擒黑氏》、《借扇》、《和番》等昆腔戏,以及弹腔整本戏《凤仪亭》、《花田错》、《贩马记》、《八仙飘海》等剧本和曲谱。

    使我终生难忘的是,1964年编演现代戏,我在赣剧这一古老剧种的传统音乐怎样去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现代戏《会计姑娘》、《盗种》、《芦荡火种》、《社长的女儿》和新编历史剧《红娘子招亲》等剧的设计音乐时,我对传统皮黄腔和南北词等音乐进行了大胆地革新尝试,演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文艺界的好评。《芦荡火种》和《社长的女儿》两剧的皮黄腔处理,难度很大,我在板式结构和音乐形式上大胆,改掉“行腔长,过门多”的传统程式,创立新的垛板、联板形式,加快节奏进展,以符合现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定坤在大会作报告说:“我看了赣剧二团演出的《社长的女儿》音乐搞的好,值得我们学习。”1964年1月31目《江西日报》专题报道:“坚决打破旧框框,认真演好现代戏,省赣剧院二团演出《社长的女儿》受到观众欢迎。 

回忆旧社会我们戏班的艺人,被歧视为三十六行以外的低人一等的“戏子”,财主士坤嘲笑我们“上台一炉火,下台一炉灰”。生活十分艰难,睡的是庙宇祠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发生根本变化,我们才见天日,新旧对比,确有天壤之别。但看不起我们艺人的人,仍然存在,我没有自卑,顽强顶住世俗偏见,刻苦钻研业务,增强音乐水平,从前不过只知1 2 3 4 5 6 7这些音符,今天我能用简谱搞出很多现代戏音乐,这使我心中十分愉快。我衷心感谢党的培养,感谢群众的帮助。但回忆往事巳久,遗漏讹误难免,有知情的同志请补充纠正,甚为感谢。如今我年逾古稀有六,退休在家,但愿有生之年,能为振兴赣剧献出自己微薄之力。近年来,我参加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赣剧音乐(信河戏)的编纂工作,我将尽自己大的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震海1989年1月14日


[编辑:刘浔浔]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