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头条 >江西日报连版报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江西日报连版报道: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2023-10-23 06:15:53        来源:江西日报

编者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及实践要求是什么?如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本期新论版推出一组专家阐释解读文章,请读者留意。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

 肖洪波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进方向和重点任务,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根本遵循,不断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向前进。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总纲领和总遵循。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文化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从实践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新征程上,我们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矛盾问题、困难阻力,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营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

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全面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实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践性的基础上凸显“体”与“用”的辩证关系,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整体上彰显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

开放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立足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聚焦时代需要、回应时代关切,不断增添新时代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的深刻阐述,再到这次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深刻表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也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线,是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和思想魅力,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持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斗争,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着力汇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把牢使命任务,提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致力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江西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学科建设力度,建好用好江西省文化研究中心,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古建筑文化、茶叶文化、药业文化、稻作文化等江西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擦亮江西传统文化名片,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冯志峰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思想力量。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根本要求,是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举措。

要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谁负责、为谁负责、如何负责、为何负责,增强各级党组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注重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抓牢领导权、善用管理权、掌控话语权,既做到因时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又做到旗帜高扬、立场坚定、斗争坚决,更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级党组织要从战略层面积极推进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做到占领阵地、建设阵地和守牢阵地有机统一,确保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要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精准把握党员、群众对党的政策、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变化,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预警力、研判力和处置力。必须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真抓真管、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坚决守住思想舆论阵地,夺取意识形态斗争的全面胜利。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始终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和把握蕴含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注重从当代中国鲜活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新概念、创立新范畴、创建新话语,推动形成中国自主的原创性知识体系。

要及时科学解答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课题。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用以更好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为科学有效地破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时代问题、实践难题,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促进了党性和人民性的贯通统一。

要把凝聚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堵点问题,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人民在理论创新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敢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用真情和实干保障人民权益、赢得人民信任、获得人民拥护,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旺盛生命力。

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推动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团体等组织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提供网络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要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方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王 员 赵灵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蕴含着深刻的大历史观、大文明观和大发展观。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走好“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思想资源,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对中华传统精神价值进行拓展、重构和超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二者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真理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为新的文化生命体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以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为导向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精神成分,对满足人民群众文学艺术鉴赏、历史文化传承、伦理价值引导、风俗习惯遵循、精神信仰支撑等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物保护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稳步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物和中华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加大对考古成果和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要适应数智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加强中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沉淀和保护,用心用情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和认知习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涵,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品格,也体现了赓续历史文化、谱写当代华章的精神实质。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传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以“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与此同时,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讲师)

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成亚林 蒋国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着力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为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内容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涵养,文化事业的进步也需要文化产业为其注入活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奋力推进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中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贯主张。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其性质与任务决定的。文化事业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其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根本任务。因此,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在文化产业中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通过文化产品来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产业还具有产业属性,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还应兼顾经济效益。要关注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注重资本投入的效益,同时也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而且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制度层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践层面,全国各地广大农村、社区已建起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家门口的阵地里,服务数量和质量也在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各地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让分散、独立的资源形成组织体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不断输送到街道(乡镇)、社区(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文化生活、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聚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守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出一系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底蕴的文化产品;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前提,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释放文化产业潜能,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在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等多个文化建设项目中创新性地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让创新精神引领文化事业不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作者分别系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教授、院长)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谢 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使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夯实传播主阵地

话语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这为我们构建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提供了机遇。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要塑造四个闪亮的国家形象,即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全面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向世界表达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要立足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强调我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要立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展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理念,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中西发展模式的对话与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和深化民间交流,提升传播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之一。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精心设置议题,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要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深化中外民间交流,通过国际会议、经贸往来、互访游学等多种途径,用好送上门来的麦克风,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坚持内外联动、专兼协作,引导企业商会、智库团体等力量参与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亲和力,让民间传播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一抹亮色。

适应移动化多元化受众格局,扩大传播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国争夺话语权、影响认知领域的重要战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同时,要增强斗争精神,讲究国际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要采取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在运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和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教授)

版面编辑:邹 沛 黄仕琼

制图:方曦

编辑:曾宜奇

复审:罗彩华、刘婧媛

审签:邱虎



[编辑:曾宜奇]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