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里的绣韵雕板
2023-06-02 16:09:43 来源:江西日报
文/图 孙承飞
▲纹样丰富的赣绣用绕线板
绕线板,过去百姓手中寻常的女红用具,没想到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不久前,就在江西服装学院服饰博物馆中,笔者看到了正在展出的一百余块晚清民国以来流传有序的赣绣用绕线板。这些线板形制多样、纹样丰富、雕刻精美,是难得一见的传统女红用具,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赣绣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据了解,这是我省首次举办的传统绕线板展览。
绕线板,也称“缠线板”“线板儿”等,是旧时用以绕线的女红用具。绕线板的材料多为木质,以榉木、红木居多,一般多制成银锭形与双锭连缀形。之所以称银锭形,是因其形制近似宋代的金铤,弧首束腰,两头多作如意状,有“必定如意”的寓意。在使用时,将线缠在略窄的中间部位或绕线嘴处,两端宽厚作挡壁,长度在10至20厘米之间,厚度1厘米左右。线板双面通体皆可施纹饰,既美观又实用。
绕线板的使用历史由来已久,新疆尼雅遗址就出土过汉晋时期的木线轴,线轴整体为柱状,两端削尖头,顶部打孔穿红线,周身有环状棱纹,凹槽内绕有彩线。
此外,在南方的福州黄昇南宋墓中也出土过一件做工精美的缠线板。它通体髹黑漆,长方形,四角边缘近似花瓣,两面各阴刻一折枝花,与近代绕线板已极为相似。
“女红彩纴余,丁黄耘籽暇。”“女红”,也作“女功”“女工”,过去是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女红”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标识。古时,女孩在幼时即开始学习剪、绣、裁、缝、织等技艺,这是女性持家必修的“功课”。三国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洛,幼时喜欢读书,常用其兄的笔砚练字,其兄却说:“汝当习女工。用书好学,当做女博士邪?”“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正是当时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写照。
而作为女红文化的载体,绕线板这种最常见、最主要的女红工具,在过去几乎是家家女子的贴手之物,但其传递出来的传统民俗文化却历久弥新。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和风土人情的不同,绕线板有多种多样的风格,比如典雅秀美的苏州工、富丽堂皇的温州工、精雕细嵌的宁波工、粗实淳朴的北方工等。而此次展出的赣地绕线板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呈现出浑朴而不失细腻、富丽而不失典雅的特点。
在尺寸上,展出的线板最长近20厘米,最小的线板仅手指长短,大多则介于两者之间。
在形状上,它们也各有千秋,既有常见的银锭形、长方形、如意形以及双联体、三联体,也有罕见的瑶琴形、花窗形、方块形等。如展品中的桃首花苞形线板,整板朱漆素纹,造型精巧大方,一端雕桃实形,一端雕花苞形,中间是简练修长的弧形束腰,只在桃首上阴刻一根线条,有极致的简洁之美。
刻画的纹样上也同样包罗万象、五花八门,而以花鸟、动植物、人物、云气、八吉祥、暗八仙、杂宝、钱币纹等含蕴子孙绵延、平安纳福为主题的纹样为主。展品中有一枚朱漆描金兰卉鱼纹线板就是典型。线板整体朱漆髹底,两面浅刻随形开光,开光内一面阴刻兰卉纹,一面阴刻鱼纹,均用描金处理,线条洗练劲健,雕工精湛纯熟,形式简洁大方,具有极高的审美趣味。同时,内蕴上也含藏着兰心蕙质、年年有余及鱼水之欢的深意。
此外,在雕刻和彩绘工艺上,有镶、嵌、漆、画、描金、镂空、浅浮雕、阴刻及两种或两种以上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如展品中的镂空寿字纹线板,雕刻师从古建筑中的窗棂样式上受到启发,巧妙的将外形制成带多面深浅弧度的窗棂状,既可绕线,又有其形;中间则镂空出寿字纹,再朱漆髹底,取意出福寿康宁的美好愿景。
线板虽小,却充满着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亲人的寄爱,方寸之间,那一块块琳琅满目的线板如同一件件精美的雕刻工艺品,展现出赣绣女红用具的独特魅力。
编辑:朱叶
复审:任宇博
审签:邱虎
相关阅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