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团队:小小种子作出大文章
2022-04-24 21:21:36 阅读:11133 来源:江西日报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李芳)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基石。在江西农业大学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不息,转战江西、海南,只为找到水稻的最优种质、培育最优品种,在“攥紧中国种子”这件大事上,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团队学生在江西农业大学试验田里播种
▲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在海南育种
谷雨节气,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期。一大早,江西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团队成员、农学院副院长边建民就忙活开来:通过电话指导新建区、九江地区的农户进行早稻中稻优良品种的引种试种,联系种粮大户了解早稻种植情况和技术需求。忙完这些,边建民又通过网络视频和远在1600余公里外,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南繁小队队员们沟通材料收获和在南昌继续种植的事宜。视频那头,南繁小队的队员们,正顶着烈日在绿色的稻浪里采样提取DNA,调查水稻的穗长、株高、分蘖数等性状。边建民告诉记者,团队每年有2万多份水稻材料在海南和南昌穿梭加代育种,充分利用传统育种和新型生物技术结合,加快新材料的创制,培育出更优良的水稻新品种。
早在1996年,国家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江西农业大学开始着手培育双季超级稻品种。那时,江西双季稻有许多品种,但都存在不同的缺点,有的早熟却产量不高,有的高产却不稳产,有的产量高却品质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培育出集各方所长的超级杂交水稻。而在当时,国内成熟的育种理论,主要是针对单季稻的研究。如何在双季稻方面取得突破,是摆在团队面前的课题。
“当时学校在室内缺乏实验设备,在室外缺乏试验田。农业育种不能违背天时,但培育优秀新品种又刻不容缓。冬天,为了不浪费几个月的农闲时间,团队只得去海南开辟第二战场,那时条件有限,可没少吃苦头。”团队负责人,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贺浩华说。团队师生克服艰苦条件,通过对大量的水稻材料进行观察、测定和分析、比对,针对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需求,2000年,贺浩华带领团队通过研究创新提出“性状机能协调型”双季稻育种技术体系,开启了超级稻组合选育快速发展的进程。
据统计,2002年以来,江西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团队共育成水稻品种70多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6个,4个品种获农业部超级稻认定,8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十三五”以来,团队在加强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策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强化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择,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有效地提升了江西省双季稻品种的优质化水平,让更多的优质大米走上了百姓饭桌。
作为农林高校,良种培育,一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一头搭建起科研育人的桥梁。
“辛苦肯定是辛苦的,育种是个短期内难出成果的工作,可一旦成功,意义重大,所以更应该去坚持。”正在南繁基地内做实验的学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王丙庆告诉记者,自读研究生以来,他来南繁基地已经三年了,目前,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2022年作物遗传育种课题研究。
在南繁基地要做些什么?团队周大虎老师介绍,主要包括大田育种和实验室分析,像播种、做杂交、调查表型、收种等,有时,还需要克服很多无法预知的情况。像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原定30人完成的南繁工作,需要由滞留在基地的6名学生承担。6名学生连续15天加班完成了原定30人的赶粉任务,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是大家都很积极。
“前几天,一部分老师从南昌赶了过来,我们的人手多了。”王丙庆说,团队的老师们20余年如一日坚守在稻田里,许多人青丝变成了白发,老师们对科研的执着和对育种工作的使命感,都深深地激励着大家。“我的研究方向是水稻基因功能,希望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小小种子作出大文章。截至目前,江西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项目品种和技术已经在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累计推广1.2亿余亩,新增稻谷120亿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44亿元,为我国水稻生产连丰、乡村振兴发挥了大作用,也不断提升着我省水稻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批矢志种业的青年学子也从这里走出,传承创新之火,照亮种业未来。
编辑:郭媛媛 胡宇浓
复审、审签:邵平
监制:吴志刚
相关阅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