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艺术 >景德镇陶瓷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景德镇陶瓷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4-08-22 11:04:21  阅读:8813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作者丨吴凯萍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景德镇大遗址保护计划,加大对非遗传承的支持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专心致志做好陶瓷产业,持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推动景德镇高质量发展。

一、景德镇陶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现状

一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系统梳理、整体保护160处瓷业遗址、108条老里弄、近现代老厂房等瓷业遗产。拥有1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6项、市级83项),现有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00家,传承基地39家,传播基地23家,研究基地5家。设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发布首批330家“千馆之城”创建场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手工制瓷技艺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

二是探索设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实践。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99人,其中已被认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1人,其中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传承人3人,鉴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复杂、分工细等特点,积极完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体系构建,开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团体申报,现已认定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团体成员119人。

三是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依托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5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手工制瓷技艺,荣获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陶溪川文创街区将老厂房改造利用为陶瓷非遗展示区,积极打造“夜珠山”文旅品牌,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二、当前陶瓷非遗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非遗管理机构和保障不健全。基层文化主管部门面临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的困难,存在兼职人员责任意识和专业基础薄弱,难以胜任非遗保护专业工作的问题。同时各县(市、区)文化馆虽然加挂了非遗中心的牌子,但没有成立独立机构,经费和人员普遍缺乏。目前年度评估合格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年度传习经费为2万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年度传习经费为5000元。绝大多数的市级传承人层面,除少量的第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较少传习经费外,其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几乎没有传习经费,不利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

二是非遗传承人的人才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能面临的后继乏人,缺少可持续性,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目前很多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面临的问题。现阶段传统优秀制瓷工艺传承人平均年龄大约在65岁以上,手工工艺的传承也是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虽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1899人,但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并不多,比如烧窑、陶瓷原料加工的传承人数量少,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传承人甚至只剩下2人(其中一人80岁),直接影响整个陶瓷非遗的活态传承。

三是非遗生产性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景德镇陶瓷非遗最主要的保护方式是在非遗保护示范基地上进行生产性保护。由于手工制瓷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一些工序精细化分工使得专注于某项工艺面临淘汰或简化。比如有些作坊能坚守和保持传统制瓷工艺完整的工序,但都使用已经制好的瓷泥,甚至外购瓷坯胎半成品加工而成,导致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存在困难。

四是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发展存在困境。从供给端看,非遗陶瓷大多工艺复杂,其自身特征决定了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产能严重不足,即使打开了销路也难以实现批量生产,无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同时数字化媒介很难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产品品质上的差异以及产品背后的艺术内涵,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品牌化不足带来的附加值认同困难导致非遗陶瓷的发展陷入困境。

三、促进景德镇陶瓷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基层非遗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将非遗挖掘与保护工作,纳入文化发展纲要中,做到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广。同时,还要重视基层非遗保护单位的建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并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编制,切实在政策法规、经费预算、机构队伍建设、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的组织申报、数据库建设及传承宣传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基层的非遗保护提供充分保障。

二是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完善国家、省、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手工制瓷工艺数据库建设。大力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的认定工作。加大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管理,对部分省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重点记录。在资金、减免税收方面,加大对传统制瓷工艺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实施传统手工制瓷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给予相应的传习经费支持。

三是加强保护非遗项目及其依存的文化空间。开展陶瓷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建档和更新等动态管理工作,分类、分级保护陶瓷文化遗产,成立工作专班,抢救性保护手工制瓷和陶瓷民俗文化中濒临失传的技艺和项目。实施“非遗在社区”传播活动,设立非遗传习所,进行非遗展览展示、讲座培训,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鼓励建设各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以各类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积极承办江西省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活动,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大众生活。

四是加强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传播新形式。充分运用5G、VR、AR等数字技术记录陶瓷非遗的技艺过程,深刻还原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民俗,打造生动鲜活的陶瓷文化新景观,比如复烧馒头窑和葫芦窑等传统活动,在“非遗+景观”活动中呈现传统制瓷技艺“活”起来。支持企业和非遗传承代表人建设一批非遗项目品牌、非遗传承人品牌、非遗产品品牌和非遗企业品牌,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完成景德镇非遗陶瓷品牌重塑,探索非遗创新性发展新模式。


[编辑:张金辉]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