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青春铸魂行——南昌职业大学以“沉浸式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2025-11-10 18:47:09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典)黔西南的深秋,雾锁群山,路隐林间。一支身着红军服的队伍沿着北盘江畔蜿蜒前行。11月2日至8日,南昌职业大学近百名师生完成了“重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第七次征程。从安顺出发,途经黔西南多个红色遗址,最终抵达兴义,学子们在红军曾走过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堂终身难忘的“沉浸式思政课”。长征精神,在青春与历史的对话中传承。
步履铿锵:在行走中感悟红军艰苦
▲师生们冒着风雨踏上山路
镰刀起落间,荒草伏倒,一条被岁月掩埋的红军小道重现于群山之间。在白岩关的崎岖山路上,队伍沿着当地向导指引的方向,劈开荆棘,踏泥前行。没有现成的台阶,没有指示的路标,只有脚下泥土中沉淀的历史。“在爬山时,山高路陡,山路泥泞 ,登山十分艰难,但回想长征时,红军一路上更是艰难、匆忙,这一刻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南昌职业大学2025级新生漆佳奕说。
▲在白层古渡红军长征抢渡北盘江遗址,学生们瞻仰烈士纪念碑并聆听党课。
在贞丰县白层古渡,学生们瞻仰烈士纪念碑,聆听红军故事。面对着蜿蜒曲折的北盘江,亲身体验着“一天行军上百里”背后所需的毅力与坚持。行走从认知转化为体悟,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山河,思政教育在脚步丈量中实现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
“在青龙村原红军卫生所遗址听到了贺子珍的故事,她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南职大人文学院杨亦凡表示,“在未来我会传承好红军精神,学习红军不怕艰辛,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这种通过实地探访、亲耳聆听的方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加生动深刻。
风雨同舟:在磨砺中体会团结友爱
“团结就是力量。”九十年前,红军将士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搀扶,在雪山草地上彼此支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可摧毁的钢铁长城。九十年后,南昌职业大学师生在重走长征路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行军艰辛,深刻理解了革命传统中团结互助精神的时代价值。

▲山路间互相搀扶前行的师生
在弄染长征步道行进途中,恰逢降雨,山路泥泞难行。师生们自发组成互助队伍,协同前行。“我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那种陌生的亲情,或许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学院,但是在行军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一起互帮互助,上山时的手搭把手,过小道时的井然有序,下雨时的相互撑伞,令人久久不能动容。”教育学院刘远桥说。
学思践悟:在行走课堂中收获成长

在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师生们通过参观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聆听红军与敌人浴血奋战、誓死捍卫革命成果的历史故事,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

行军过后,学生在册亨县坛坪村体验红军餐——一碗糙米饭、一盆南瓜汤,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

在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师生们向当地捐赠图书,延续红军“播种机”的精神使命。
“忆苦思甜,受益匪浅。”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方紫萱形容道,“通过这次活动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为建设新时代贡献力量”。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在重温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感悟革命传统中坚定人生方向。当新时代的青年用脚步丈量长征路,用心灵感悟长征精神时,他们不仅是在缅怀历史,更是在续写属于自己的“长征篇章”。
育人实效: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品牌
高校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据悉,自2019年起,南昌职业大学就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实践,系统打造“长征文化育人”品牌。学校将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纳入德育体系,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红色文化教育馆,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校党委书记刘志刚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将其打造为特色思政教育品牌。返校后,参与师生将组建“红军长征精神宣讲团”,将所见所感传递给更多同学,让长征精神在校园里广泛传播。“未来还打算成立长征文化研究中心,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沿着路途收集一块石头、一个小故事,用这些具象化的实物与叙事,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文化的力量。”该校特聘教授聂剑补充道。
“育人之本,在于铸魂。” 南昌职业大学创新教育模式,以“沉浸式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关阅读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300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