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教育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实践“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实践“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2024-12-20 10:53:57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付方婷 申静静) 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和江西科技职业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该院”)按照“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依靠主讲、超越主讲”的总体思路,从思政课建设的理念、教学模式和组织手段创新上入手,先后推动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红色文化十讲》四门课程的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致力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思政课讲授中“真找问题、找真问题”,改变“灌输式”教学带来的思政课吸引力、影响力不足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走深、走实、走心,把思政课真正讲活、讲深、讲透,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革措施与实践探索

重组教学内容、融入实际问题

在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问题的精准提炼是改革有序推进的首要任务。

重组教学内容。针对传统教学中教材内容相对宽泛、难以深入的问题,问题式专题化通过围绕核心问题重组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聚焦、深入。具体而言,该院实施了“大问题统领+小问题细化”的专题改革方案,以大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问题则作为大问题的补充和延伸,辅助完善教学环节,成功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同时,加强了对课程章节特色的挖掘,形成了“专题+艺术”的内容体系,该院教师袁德莲以“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熟悉的诗词《将进酒》为课程先导,让思政课堂绽放“艺术之花”。

融入实际问题。在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中,该院持续坚持以学情分析为先导,在课前广泛征集筛选学生关注的热点议题,设计专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思想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教学的思想高度。

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

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研究方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院积极行动,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断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提升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为此,该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集体备课方面,该院开展了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全课程的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该院教师积极参加“省级+片区+校内”三级备课,与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动,共同推动片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在以赛促教方面,对标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能力比赛规则,开展岗位大练兵,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比赛中,教师们各展所长,众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潜能无限的老师脱颖而出。该院教师姚曼青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该院教师吴艳芳则围绕“为什么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深入剖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方针。通过比赛,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能和创新思维,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全员提升计划,大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成长。首先实施名师引领计划,成立了钟爱保名师工作室,形成了一支由骨干教师领衔、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的教学团队。同时,还成立了研究中心探索“南昌八一起义”深刻内涵,通过引进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校内外专家学者,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既为进一步将“南昌八一起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了师资力量之基,也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该院积极探索“一课多师”“师生同台”以及“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在“一课多师”教学实践中,学校党委副书记钟爱保带队,各党支部书记、思政教师和学生代表共赴韶山开展实践教学,并邀请中共韶山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君尧和韶山讲解员共同参与,进行了多师多式多场域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师生同台”与“双师同堂”的教学比赛活动中,该院教师伍清围绕“如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主题,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诗词朗诵等形式相结合,启发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该院教师易妮、郭晓红巧妙地结合学生学情特点灵活设置课堂互动,开展了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题的教学。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师生的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老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该院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且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拓宽教学空间。该院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善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加强馆校共建,将思政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11月6日,该院组织师生赴小平小道开展了“一线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于11月15日带领2024级新生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样“走出去+沉浸式”的思政课堂新体验,将典型人物事迹、革命精神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此外,基于江西科技职业学院与南昌市博物馆携手馆校共建的良好契机,该院策划开发了思政课程与南昌市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相融合的若干实践教学专题活动,促进了教育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科技赋能。科技的介入,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科技赋能教育,各类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该院充分利用学习通、线上微课、名校慕课、党校公开课等平台,巧用网络新课堂开展辅助教学,深度拓展教学空间。

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显著成果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在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教育教学不断创新,该院在持续推进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过程中,思政课教学表现出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

学思践悟,思政味更浓了。在学思践悟的良性循环中,学校思政课的独特韵味愈发醇厚。学生们不再仅仅将思政课视为一门必修课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深入探索思想世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逐渐深化,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红色家书诵读、微党课、微电影等思政类竞赛活动。据2024年12月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高达94.8%,充分验证了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深研笃行,思政理更透了。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促进了思政教师的进步与成长。一是理论功底越发扎实。每一次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每一次的实践教学、岗位练兵,都需要老师反复打磨教学内容,不断拓宽思政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该院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的日益提升;二是政治信仰越发坚定。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该院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深化认识的过程,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高度认同的价值观是促进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最大底气。时至今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已然在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心中扎下根。

革新求进,思政路更广了。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师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以一种系统而深入的教学研究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通过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从社会大课堂到校园小课堂,从线下实践到线上慕课,从“双师同堂”到“一课多师”,还是从名师引领到团队协作,都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思政课堂的束缚,重新定义了学习过程,促进了该院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职院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的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持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也需要全体思政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各个部门的广泛支持。该院将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问题”为先导,以“理论”为基础,以“名师”为核心,以“小组”为依托,以“实践”为路径,深入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改革,致力于对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更为深入、有益的探索,以期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


[编辑:黄呈晨]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