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婺源三雕传新韵
2024-10-13 09:09:04 来源:江西日报
在婺源江湾、秋口等地,游客们打卡“晒秋”同时,也频频在古街古巷间留影,为古建筑的精美而陶醉。婺源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在这些传统村落的一座座古建筑里,那精雕的门脸,细镂的窗棂,满工的大梁……每每令游客惊艳。而大多数游客不知道的是,这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里,多半就有国家级非遗婺源三雕技艺的功劳。
▲国家级非遗婺源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有桂(右)在传艺。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米欧
“铛!铛!铛!”一串清脆的敲击声,从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中传来。这座民居的主人是国家非遗婺源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有桂。在该民居的中庭横梁上有一副木雕作品因年代久远有破损,但依然能分辨上面雕刻有“三英战吕布”的画面。雕刻师傅围着一块木料边做工边交流,他们的任务是要按照原貌将其修复好。“人物表情看上去木讷了点,要重做;这里运刀还要细腻些……”俞有桂边观察边提出修改要求,每一处细节都要到位,不能马虎。
作为与当地古建筑密不可分的婺源三雕,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它集砖雕、石雕和木雕于一体,多见于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包含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等多种技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俞有桂是该技艺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生活在婺源汪口镇,对宗祠、大夫第等古建筑有深厚感情,对我后来与雕刻打交道产生很深的影响。”俞有桂14岁入行,萧江大宗祠、大夫第等诸多婺源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重修重建,他均是主要参与者。如今,这些精美古建所在之处已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古建筑上的“户镜”。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曾悦之
全身心投入婺源三雕技艺传承几十年,俞有桂对非遗传承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在现实中,非遗能广泛融入生活场景的个案,其实并不常见。而从传统走入现代的非遗,势必面临新的生存和发展要求,这该如何应对?
“首先就是要出精品,这最能打动人。”俞有桂认为,引人叹服,便会吸引更多的欣赏者。在俞有桂工作室内的艺术馆,一件巨型木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原是一块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金丝楠木料,深褐色的木纹特别精美,我根据其造型雕刻出这件‘竹林七贤’作品。”该作品所雕木叶微薄处仅一毫米,展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曾有人想出高价收藏,但俞有桂舍不得。至今,这件5米高的精品力作,还陈列在艺术馆正中位置。
其次,是要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在传播、应用中更好宣传非遗的内涵。“和合生徽”是该展馆中一件新“文创”,是典型的三雕作品。它以砚石为底座、樟木为框、青砖材质,雕绘了一家人日常生活场景。作品中螭龙、鳌鱼元素是徽派建筑中常用祥瑞之物,它将砖雕、木雕、石雕巧妙融为一体,形似徽派建筑中的门当,令人耳目一新。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砚石材料,它是俞有桂从外省精心选购而来。该砚石色彩沉稳、肌理细致,与其他雕刻部分组合起来,色调和谐统一,很好地烘托了三雕的主题。这对俞有桂来说,打破了以往仅在本地选择石材的惯例。这一类文创作品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还受到山东等多地朋友的赏识。
“当然,非遗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承。”俞有桂说。他通过“手把手”授徒、项目带徒等方式,先后培养了200多名三雕匠人,目前,在婺源从事三雕行业的匠人已有数千人。他说,如今行走在婺源古街古巷,随随便便就能看到婺源三雕的作品——牌坊上精巧的檐角,古廊桥间若隐若现的秀美雕花,正在将白墙黛瓦的婺源装扮得更有韵味、更有看点。“如今,传艺40余年最大的感悟就是这门手艺越来越‘香’了,这让我非常欣慰!”俞有桂说。
▲俞有桂制作的婺源三雕作品。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曾悦之
技传千年,古韵新生。随着文旅融合的步伐不断迈进,婺源三雕这一国家级非遗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古建筑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临走的一刻,记者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又发现了一个名为“晒秋”三雕作品,这明显出自年轻匠人之手,它将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符号融入创作,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相关阅读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