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农业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赣抚平原灌区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赣抚平原灌区高质量发展

2024-07-19 10:00:58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李桓)赣抚平原灌区的粮食产量和生态水质不断提高,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灌区节水、管水、治水之变。

节水之变

今年7月以来,早稻陆续成熟,灌区已全面进入“双抢”高峰期,农户们纷纷利用晴好天气,集中人力和机械,加快夏收夏种。

“我们从昨天开始收割,每亩早稻产量估计有800到900斤。我们种的都是双季稻,所以需要抓紧时间。”灌区“种粮大户”刘方军介绍。看着田边渠水汩汩流淌,他喜上眉梢:“以前放水要两三天才能到我们田间,现在只要一天,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灌溉效率。”

2016年,灌区率先在江西省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执行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干渠以上供水由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全面统一调配水量、统一下达指令,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平台观测水情变化,及时调整用水单位用水量,确保供用水环节公开、公平、公正、精准。干支渠及以下则由灌区各县(市、区)水资源中心根据分配的水量进行合理调度。

此外,灌区充分利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40余年农业灌溉研究的积累及自研水稻需水预测模型,预报灌区未来1天至10天尺度的水稻需水量数据,同步编制了三个“10天”水稻需水量预报。依据灌区作物种类及灌溉用水需求、实时水情、共享气象与墒情数据,结合来水预报、水稻需水预测模型计算输出,提前预判需水时段和需水水量。今年上半年,灌区完成灌溉面积12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15240.43万立方米,较去年下降5.2%,春灌保障率达100%,实现了精准灌溉。

“过去很多群众认为,水从我家田边过,用多少都可以。如今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不仅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做到了用更少的水,灌更多的田,产更多的粮,还增强了群众的节水意识。群众用上的不仅是‘明白水’,更是‘满意水’。”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杨方福说道。

如今,灌区探索出“节水优先,智慧调控;运维分离,管理规范;省县协同,一体达标;大灌担当,引领示范”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灌区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东西总干引水量与同期相比减少近38.03%,初步实现灌区节水之变。

管水之变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良性运行管护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灌区管理智能化。

为精简人员编制、节省管养经费、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灌区全面实施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打造出一套适应全省灌区的“赣抚维护、值得托付”维养标准。

“我们通过改革,引进赣抚维护公司后,以物业化管理方式对灌区20多座水闸、230多座分水涵闸、90多公里渠道、180多公里渠堤开展了日常维养,维养工程全部达到江西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一级标准。”建管科负责人应锋来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灌区范围内的3市7县(市、区)则纷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大灌标准和维养流程,将辖区内县管工程委托给市场实行物业化管理,着力打通骨干渠道与田间末级渠系梗阻,实现了“省县协同、一体达标”。

问及物业化管理改革的情况,赣抚维护公司负责人马宾“如数家珍”。他说道:“我们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人员、机制优势,先后与其他大中型灌区和改革整体推进县建立了深入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实施区域农田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持续打响了‘赣抚维护、值得托付’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品牌,保障了全省6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

市场的介入,让灌区基层管理站干部职工从烦琐的维修养护工作中解放出来,从维养的实施者变成了监督者,改变了以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更专注于枢纽整体的指挥、协调、调度、控制,推动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全省其他地区改革传递了信心。

今年,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达到 9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12,年新增节水能力5026万立方米。灌区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维养成效获得省、部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渠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成为灌区新的名片。

治水之变

2022年12月底,水利部确定全国23处大型灌区为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灌区,赣抚平原灌区作为江西省唯一大型灌区成功入选。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得灌区灌溉用水管理从经验决策转变为模型智慧精准决策。

“开车使用导航软件能够找到最优的通行线路,避开拥堵点,而数字孪生赣抚平原灌区平台能够为我们提供同样便利的‘导航服务’。”数字孪生灌区项目部副主任张猛打开平台,看着灌区一张图介绍道。

借助遥感解译分析,获取灌区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及水稻、油菜等不同类型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时空分布等信息,并结合来水模型、作物需水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输配水联合调度模型等专业模型,使灌区配水计划由原来人工需要5天的时间压缩至现在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

运用物联感知技术,沿渠布设水位计、流量计、视频等468处感知设施,通过这些智能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经大数据处理、分析后绘成一张鲜活灵动的“动态水系图”。点开数字孪生赣抚平原灌区平台,工程运行状况、水位流量、各类农作物在灌区内的亩数及分布情况、土壤墒情、灌溉时况一览无余,方便随时随地深入分析和及时处理问题。

在丰水期,通过对闸群的精准调控,巧妙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存储和科学分配,有效规避洪涝灾害的发生。今年6月,灌区防汛值班人员轮巡相关监测数据,通过来水预报和人工分析研判,预计于6月14日上午7时,柴埠口站水位将接近四级警戒水位32.50米(实际于6月14日10时30分出现水位32.50米),为防汛调度争取了主动权,实现成功度汛。

在枯水期,依托科学的闸群调度,全力保障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开发“天空地”立体感知体系,为灌区水资源调度实现“帕累托最优”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支撑,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水稻需水预测模型,预报灌区未来10天的水稻需水量ETC数据,预测精度可达80%以上。3月24日,灌区春灌开闸放水,较去年晚8天,就得益于系统提前7天预判了需水时段和需水水量。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让农田灌溉更加‘智慧’,也更加节水了。”岗前管理站副站长吴凌琴通过立体感知数据和模型计算,发现在系统预判的指导下,闸门调控更准且次数减少,今年较同期调控次数减少2%。“通过有效调控,我们把节约下来的农业灌溉用水,反哺给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为灌区每年向生活供水58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1200万立方米、生态环境供水3.5亿立方米创造有利条件。”

今后,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将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写就更多“春天的故事”,让灌区这“一渠活水”更好地服务3市7县(市、区)500余万人民群众。


[编辑:张金辉]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