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江西 >石塘古镇话“连四”

石塘古镇话“连四”

2021-09-02 11:58:35  阅读:12950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时光会走远,影像留身边。从1985年至今,作者熊盛文(原江西省副省长)曾三度走访历史上著名的纸都——铅山石塘,对石塘古镇造纸业的“三起三落”进行过深入调研,方能把石塘“连四纸”历史及工艺过程描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惟妙惟肖,也让我们对这座千年古镇的兴衰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宋代之后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随着竹纸的发展,在武夷山周围造纸业逐步成为全国很有影响的地区,他们生产的连四纸成为屈指一数的顶级好纸。这种纸洁白、细嫩、平滑,用木版印刷,纤毫毕现,且不引虫蛀、永不褪色。

江西省铅山县有个石塘镇,位于武夷山北麓,相传五代时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南唐保大11年(公元953年)置镇,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镇中心区面积有一个多平方公里,南边是高大逶迤的武夷山脉,清澈的石塘河穿镇而过,从高处看,就像一艘千年不沉的大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中。十几年前它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石塘的兴起主要靠纸,因为这里盛产各类竹子,竹纸兴盛后,这里手工造纸的原料取之不尽。

武夷山区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水,更为造纸提供了充足的优质水源。

石塘近2公里的古官圳清澈见底,曲折萦绕地由东向西向北飘然而去,淙淙的流水声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是便捷的运输通道,小船可直达十几公里之外的河口镇,从那里下信江,入鄱阳湖,进长江,把当地的茶、纸销往全国各地。

明代中叶,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每年可产纸1158万张。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写道:南方北方的造纸业都有造纸中心。仅江西铅山的石塘镇,就有纸工五六万人。

除本镇生产的竹纸之外,每天还有300多担纸从周边农村运进石塘。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卖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担不完的石塘”,讲的就是纸张运输的链条。石塘每年纸业收入有120万银元,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江南纸都”。

《辞源》说:连四纸“原料用竹。白,质细,经久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四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四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这部老版的康熙字典,印书的纸张就是当地的连四纸。从此,连四纸与石塘搭上了关系,说到石塘,就不能不提连四纸。

当然,在石塘现在已经看不到纸槽了。能见证当年江南纸都繁荣的,只有一些纸号和会馆旧址了。石塘219栋明清古建筑中,会馆、纸号、纸行还有20多栋,在当时应当都算豪宅。石塘纸业分为纸号、纸行、纸栈,不同的名字,显示了实力和规模。

纸号房子的规模最大,因为他们的生意也大得多。当年石塘有八大纸号,即胜春号、天和号、裕康纸号、金鸿昌纸号、张万泰纸号、陈天宝纸号、查安泉纸号、王家号,这些纸号的资本都是二、三十万的银元,在铅山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王家大院是王家号的旧址,共有五套院落,天井中的迎客松斜斜倾倒着,据说这个姿势也持续了近二百年。这些似乎都印证着王家当年的富贵和显赫。

天和号创立于1710年,鼎盛时纸号的运作资本在30万银元以上,总资产有百万银元。现存的“天和号”旧址是明清重修的,它的门面从台基到拱门,全用大青石砌成,门两边支撑拱顶的门框好似一对花瓶,花瓶上各个部位雕刻人物、花卉一类的图案,是中西文化合壁的作品。朱色的木门,用铁皮包着,显示着庄严和财富。

胜春号始建于1506年,由江西南城罗姓纸商创办,曾经在津、沪、杭、汉口等地设有分号,产品还一度远销东南亚地区。

胜春号后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停产,1931年由本地商人查安泉收购。查家的后人现住在里面,他给我展示了家里保留的朱色钤记。不要小看这块小小的木头,它可是当年的著名商标,外销的纸不盖上这个印记,没有哪个商家愿意接受。

纸行的房子和门面比纸号要小得多,装饰也简朴得多,这个舒记行就完全像一个普通的民宅。

松泰纸行是一个石库门,有200多年历史,门面不大,里面面积不小,可能不算当时的大纸商,里面的装饰非常简朴。

赖永祥纸行门面更小,进去就是一个窄窄的通道。

它的看点是后院“品重洛阳”四个字,不禁让人想起“洛阳纸贵”的典故。

由于纸号、纸行众多,商会应运而生,石塘至今还有一条商会弄。

与商会相关的就是会馆,石塘不仅有上饶会馆、抚州会馆,还有福建会馆,甚至有山陕会馆,可见当年往来购纸的客商众多。饶州会馆又叫芝阳会馆,有高六、七米的封火外墙,大青条石的雕花仿牌楼式的4柱3间门楼,“商”字型的大门,彰显会馆的庄重肃穆。特别是大门上阴刻的楹联“本忠孝作神仙何庸炼道,凭信义联桑梓乃是合群”,更体现了饶州人的诚信理念和故土情怀。

连四纸的制作工艺有72道,道道精湛,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需要漂白的纸料就放在这些绿植上日晒雨淋。

连四纸依靠手工操作制成,无理化指标,全凭经验驾驭。制造过程的技术关键: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

连四纸的浆料要求非常严格,要经过砍竹、阴干、发酵、淋水、浆池、踩缸、霉塘、洗涤、晾晒、松料、做饼、漂白、拣料、润料、舂料、踩料、虑浆、打槽等诸多工序。

在抄纸前还要在纸浆中放入以天然植物黏液为主要成分的纸药,使纸浆纤维能够悬浮并均匀地在水中散开,并在湿纸间形成一种隔离层,便于焙纸时顺利揭开。

“抄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用抄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抄”起来,帘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就是一张纸了。

榨纸又称“榨砣”,即用强力榨取纸张中的水分,目的是将纸张中多余的水分榨出,便于纸张的干燥。

焙纸前要将压榨后的纸陀移入焙纸室内,将湿纸从纸砣上小心地揭下。

然后逐张贴在火墙上,用毛刷刷平。

然后让纸在火墙上慢慢焙干。

焙干后的纸又要小心翼翼地从火墙上揭下。

这已经属于成品,自然要格外小心。

经过70多道工序,一张连四纸终于制作出来。

最后一道工序是检验,根据制定的质量标准,检验工人在灯光下将有破损、厚薄不匀、含杂质较多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纸张挑出来。

清代程鸿益曾写诗描述连四纸的生产过程,诗云:“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煮罢鍠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双竿入水搅纷纭,渣滓清虚两可分。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可见工序的繁杂、用料的精细和制作的不易。

连四纸制作技艺是历代造纸工人智慧的结晶,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又难以完全用现代技术替代。2006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铅山人的一个重要任务。

历史上的石塘,因纸而兴。今天的石塘,江南纸都的桂冠慢慢地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由于纸业消亡,石塘人大多走出家门,在外面寻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许石塘人虽然在外打拼,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家乡什么时候能重新焕发昔日的辉煌。当然它的载体并不一定是纸业,也许是旅游,也许是文化,也许是其他别的什么东西。(图文/熊盛文、李云惠  编辑/熊长军

[编辑:摄界工作室]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