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文化 >红色印迹:淮海决战气如虹

红色印迹:淮海决战气如虹

2020-12-17 09:50:48  阅读:17954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文/宋海峰

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

清晨的阳光照射在“淮海战役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十五个金色大字上,那是陈毅元帅的题词,与基座上“战斗”“冲锋”“胜利”“支前”四座浮雕一起,组合成对这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光辉篇章的最直观注解。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军作战思想做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由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导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和中原野战军(以下简称“中野”)共同实施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

翻开浩如烟海的史册,淮海战役开始之初,国共两党两军最高统帅部都认识到此战关系甚大。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淮海战役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致函国民党第七兵团中将司令黄百韬:“此次徐蚌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严督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斗,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

将时间的放大镜,对准同辽沈、平津战役一起,被誉为解放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国革命取得根本性胜利的淮海战役,我清晰地看到,在这场我军总兵力唯一少于国民党军的决战中,我军以“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态势,歼敌55.5万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60万对80万,这锅夹生饭是怎么吃下去的?在淮海战役胜利72周年前夕,我来到碾庄镇,重温淮海战役那段荡气回肠的红色记忆,探寻淮海战役蕴含的宝贵革命精神。

肃立在纪念广场粟裕大将骨灰撒放处纪念墓前,脑海里翻过一幕又一幕:我仿佛看到,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战略形势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决定从中原战场上抽出一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战略设想;我仿佛看到,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通过深入缜密分析,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集中兵力打大仗的三次直陈;我仿佛看到,毛泽东给予淮海战役总前委“临机处置”之权,从善如流放手使用粟裕等前方将领后,总前委出神入化,气势恢弘指挥这场战役的一个个辉煌瞬间。

碾庄战火已尘封。在徐州好友的陪同下,我驱车来到碾庄镇倪庄村,黄百韬就是在这里被流弹击中。当年的芦苇塘如今已经变成农田。1948年11月6日傍晚,遵照我最高统帅部“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电令,华野向徐州东侧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出击,淮海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时任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后来评论:“全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一次铺底之战、关键之战。由此,切断了徐蚌线、孤立了徐州,我军牢牢掌握了淮海战役的主动权。”

在“胜利之势、剑指淮海”展区的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战役期间任粟裕秘书鞠开的回忆,淮海战役分为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全歼杜聿明集团三个阶段。这是两个野战军首次联合作战,要取得胜利,关键是要一切行动听指挥。

伫立在纪念馆中展陈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图片前,当年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铮铮誓言仿若犹在耳畔,穿越时空,响震山河:“只要能歼灭黄维兵团,哪怕是中野付出再大的损失,即使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代价也是值得的。”小平同志的话,充分体现出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的政治担当。这是何等的全局意识和革命豪情!古往今来,在决战场上没有这种豪情和气魄是压不倒对手的!

淮海硝烟战旗翻,英雄以血谱春秋。纪念馆里血与火的虚拟空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浴血双堆集的战场。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里,中野、华野以执行党的指示不打折扣的革命精神,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次次奔雷般的追击,一次次铁壁般的阻击,一次次潮水般的攻击,全歼黄维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

眼前一幅幅我军官兵不怕牺牲、决战决胜的图片,让我想起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写的话:“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我似乎看到了72年前,我军将士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英勇壮举;我似乎触摸到了淮海战役中牺牲的3.1万余名烈士那仍然在剧烈跳动的、炽热的胸膛……

淮海战役蕴含着一往无前、英勇善战的战斗精神。纪念馆“十人桥”的复原场景,让我的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厚重而深沉的敬仰和感慨。1948年11月8日,华野第9纵队27师79团1营尖兵2连为渡过沂河,围歼堰头之敌,2排3班战士抢搭了一座桥,因没有桥桩很不稳固,人通过容易翻转落水。身着薄棉衣、脚穿胶鞋的全班一齐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人当桥桩扛起浮桥,用沸腾的热血,谱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英雄乐章。

“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纪念馆展区声光电模拟的战场实景,逼真地再现了淮海战役收官之战——陈官庄歼灭战波澜壮阔的恢宏篇章:1949年1月6日,大地冰封,高天朔风,当炮火再次从陈官庄战场轰然鸣响时,面对兵力和武器都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我军官兵以敢打必胜的革命精神,将杜聿明集团彻底歼灭。鏖战60多天的“南线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发表声明:“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是一座历史丰碑。“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淮海战役中不断涌现的人民群众支前场面,汇集成了一段永远抹不去的红色荣光。从山东平度出发的一位担架队员,每到一地,就在一根用来助力的竹竿上刻上这个地方的地名。当他完成任务回家时,竹竿上一共刻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72个城镇的名字。讲解员动情的讲解,使我感慨万千,淮海战役是本底蕴深厚的书,值得我们永远翻阅。

深秋,天朗晴空。奔跑了一天的太阳带着微笑,渐渐沉入宿羊山下。披着绯红的落霞,我流连在纪念馆抚今追昔,遐思悠悠:今天,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艰难。当此之际,更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淮海战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新时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未来!

[编辑:罗翠兰]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