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 > 文化 >用笔行走:从石库门出发

用笔行走:从石库门出发

2020-06-30 15:56:56  阅读:14383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文/宋海峰

上海,兴业路76号(原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这幢建于1920年秋天的石库门建筑,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是我们党的根脉,在时隔近百年后的大地上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去年深秋的一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追寻我们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红色记忆。

秋阳穿过浓密的梧桐树叶,斑驳地洒落在纪念馆门前。青色的砖墙和红色的窗棂仿佛走出尘封的历史,向世人诉说着在那段血雨腥风岁月里,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是如何在中华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的。

徜徉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展厅,硬木椅、小圆凳、粉色花瓶、紫铜烟缸……我凝视着、思索着,当时的场景历历再现:1921年7月23日,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10多位有志之士,代表全国53名党员,怀揣着一腔热血和信仰,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法租界的这个幽静小院,轻轻叩响乌漆实心厚木门扇上的铜环,而在这个不平凡的夏夜之后,已在茫茫黑夜里摸索、挣扎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将彻底脱胎换骨。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讲解:7月30日晚,中共一大会议因被巡捕窥探、被迫中断,代表们随后辗转来到浙江嘉兴,泛舟于“轻烟漠漠雨疏疏”的南湖之上,继续会议议程,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

惊雷划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手握真理,浴血奋斗,我们的党从这里起航!

文物,是有温度的历史。伫立在挤满了瞻仰者的中国共产党创建陈列室,我用饱含着敬仰之情的双眸和内心,品味一件件展品中铭刻着的光荣与辉煌,追寻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经典记忆。置身于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新青年》杂志、《共产党》月刊、董必武题词、李大钊使用过的CORONA打字机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之间,徘徊在陈独秀和李大钊风雪中相约建党、一大召开过程等一个个复原场景之中,好似走进历史的时空。

“一个灵魂,一个孤魂,一个幽魂,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破陋的柴房里,用板凳、铺板支起的临时写字台边,一位身着蓝色长褂的文弱青年,拿着纸笔自言自语。忘我间,青年拿起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了下去,“甜,很甜!”一瞬恍惚,我穿越到1920年3月,遇见了在这里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全文、在神州大地吹响共产主义的号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陈望道。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陈望道携带《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在破陋的柴房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不正是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生动诠释吗?

欲知大道,史可为鉴。在二楼陈列馆走廊右侧,毛泽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的巨幅题词震撼着我的心灵,对面墙上的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五指峰、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山、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雕刻画,带领我们重温了在党的领航下,我们的国家如何从生灵涂炭、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铁钉、火柴都要进口,到自力更生造出“两弹一星”,再到“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一个政党的成长和一个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讲解员深情地说,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在参观现场,习近平深情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黄昏时分,我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走在布满落叶的街道上,回望夕阳中的石库门,我思绪万千、感触良多:这幢石库门的每一副铜环都是一根时间轴,连接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信念如磐、百折不挠的奋斗故事;每一块红砖都是一沓信,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奋斗永远在路上。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征程中,我们党初心不改、壮志豪发,从石库门再出发!

[编辑:罗翠兰] 江西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相关阅读

看江西新闻

就上江西新闻客户端

省属重点媒体 江西手机党报

扫描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