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庐商力量 传承千年文脉——南昌市庐山商会首届庐商文化研讨会绘就大庐山发展新蓝图

南昌2025-09-19 15:51:25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张恩民)在赣鄱大地的商业版图中,南昌市庐山商会正以全新姿态,探寻庐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发展脉络。2016年,九江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星子县撤销,县级庐山市设立,原庐山区牯岭镇纳入其行政区域,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纳入统一管辖,“大庐山”发展格局正式形成。值得一提的是,星子历史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古代南康府城所在地,曾下隶星子、都昌、永修、安义四县,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枢纽,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如今“大庐山”格局增添了厚重底蕴。此次区划调整,不仅进一步整合了山地与城镇资源,更让鄱阳湖这一“名湖”与庐山的联动更紧密,让庐商群体对家乡的情感联结更深厚、发展视野更开阔。

  • ▲摄影丨张泽妃

    近日,南昌市庐山商会首届庐商文化研讨会在南昌举行,名誉会长刘极灿,庐山市乡贤代表刘光华、程家健、崔家楠、陶海南、王新宏、徐昭昌,商会会长郭春生、执行会长郭宏山、常务副会长张熙明、顾问刘永中及秘书长于细滚等齐聚一堂,众多乡贤代表积极参与,共同为庐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研讨会后,在庐山在昌人士中激起热烈反响,众多庐山在昌的企业家、创业者及各界精英纷纷呼应,表达对庐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他们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商会表达参与庐商文化建设的强烈意愿,希望在商会引领下,以“大庐山”情怀为纽带,共同为庐商文化繁荣与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以文化为魂:锚定大庐山“四名”坐标,凝聚乡贤情感共识

    对庐商群体而言,“大庐山”格局的形成,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化纽带——而“庐商文化”这一理念,正是由常务副会长张熙明率先倡导,这份文化纽带本身包含“名山(庐山)、名湖(鄱阳湖)、名佛(东林大佛)、名人(前辈乡贤 / 优秀庐商)”的“四名”核心,是庐商文化与生俱来的地域基因与情感根基。在研讨会开篇探讨中,张熙明围绕这一坐标体系深入解读其内涵,为庐商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奠定更丰满的情感基石。

    “庐商的根,一半扎在庐山的山石里,一半浸在鄱阳湖的水波中。”张熙明的话语饱含深情,他进一步阐释:庐商文化不仅是商业文化,更是凝聚在昌庐商与“大庐山”家乡的“精神乡愁”——庐山的雄伟挺拔,孕育了庐商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鄱阳湖的烟波浩渺,涵养了庐商兼容并蓄、开放共赢的胸襟;而前辈乡贤的奋斗故事,更是激励后辈敢闯敢拼的精神源泉。他特别提到,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曾是统领四县的重要区域中心,其历史地位见证了当地商贸交流的悠久传统;如今自庐山市设立、牯岭镇纳入管辖后,“大庐山”实现了“山、湖、镇、佛”的资源联动,从庐山核心景区到星子古县腹地,从鄱阳湖沿岸的渔村到牯岭小镇的街巷,资源整合效应让“四名”元素的凝聚力更强,这为庐商反哺家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让“根在大庐山、业在南昌”的归属感愈发强烈。在场的庐山在昌人士纷纷点头,不少人回忆起儿时在鄱阳湖边捕鱼、在庐山脚下采茶的场景,直言“四名”坐标精准触达了心底最柔软的家乡记忆。

    除情感纽带搭建外,商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规划与决心,更是凝聚乡贤力量的关键支撑。会长郭春生在分享中介绍新一届班子组建历程,强调班子成员始终以“传承庐商文化、服务会员发展、助力大庐山建设”为使命,致力于将商会打造成有温度、有力量的“庐商之家”。他表示,将以“四名”文化为引领,推动会员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更要引导大家以“大庐山”情怀为纽带,主动对接家乡产业需求——无论是参与庐山文旅升级,还是助力星子特色农产品推广,亦或是开发鄱阳湖生态旅游项目,都能在“四名”框架下找到发力点。

    以定位立心:紧扣“儒商”内核,融入大庐山“四名”基因

    锚定“四名”情感共识后,庐商文化的核心定位与精神内核如何界定,成为研讨会深入探讨的焦点。乡贤徐昭昌结合“大庐山”格局与庐商群体特质,进一步丰富“庐商 = 新时代儒商”的核心定位,将庐商文化凝练为“以儒立商、以情联乡、以实干兴庐(山)”。

    这一理念既延续儒家“诚信、仁爱、济世”的精神底色,又深度融入“大庐山”的“四名”地域基因——庐山的“坚韧”赋予庐商攻坚克难的毅力,鄱阳湖的“包容”培育庐商开放共赢的格局,而庐山市设立后“文旅融合、农旅协同、绿色为基”的发展方向,更让庐商“敢闯敢拼、反哺家乡”的特质有了更具体的实践载体。徐昭昌进一步指出,庐商文化需肩负“返乡投资、产业反哺大庐山”的时代使命,比如参与家乡民宿提质改造、助力星子米粉标准化生产、开发鄱阳湖生态旅游线路等,让庐商文化转化为服务“大庐山”发展的实际行动,让“四名”元素从情感符号变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许多庐山在昌人士表示,这一定位既贴合儒商文化,又紧扣“大庐山”发展需求,为商业实践提供清晰价值导向,也让“身为庐商、助力家乡”的责任感更加明确。

    以创新赋能:挖掘大庐山“四名”底蕴,打造庐商文化品牌

    明确定位与内核后,如何依托“大庐山”的“四名”历史文化与资源优势,让庐商文化从理念走向实践、从传承走向创新,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成为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执行会长郭宏山从“大庐山”历史文化视角切入,提出“深挖大庐山‘四名’资源、融合现代理念”的品牌打造路径。

    他指出,庐商文化有悠久历史,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其过往的区域中心地位为当地商业文化积累了丰富养分;如今庐山市设立后,庐山的山水文化、鄱阳湖的生态文化、东林大佛的佛教文化、牯岭镇的老镇风情与星子的古县底蕴形成合力,“四名”元素相互支撑,为文化品牌打造提供了丰富素材。新时代需结合商业发展趋势,通过举办“大庐山庐商文化节”——现场设置庐山书画展、鄱阳湖渔歌表演、东林文化讲座等“四名”主题环节;开发融合庐山云雾茶、鄱阳湖候鸟、东林大佛、牯岭别墅元素的文创产品;拍摄《庐商与大庐山》主题纪录片,通过讲述庐商与“四名”元素的故事等方式,让庐商文化“活起来、传出去”,既提升品牌影响力,也为“大庐山”宣传助力。

    在文化载体建设上,乡贤陶海南结合“大庐山”“四名”背景,完善创办会刊《庐商之光》的具体建议。他表示,会刊以先祖陶渊明(其故里属今庐山市)为文化源头,开设“庐商溯源・大庐山‘四名’故事”专栏,既梳理古代庐山商帮依托鄱阳湖航运开展茶叶、瓷器贸易的历史,也讲述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的辉煌过往,以及庐山市设立后,牯岭镇与星子腹地协同发展、庐山与鄱阳湖文旅资源整合升级的新貌,用“大庐山”千年的“四名”文脉与时代活力滋养当代庐商文化;同时设置“当代庐商・反哺家乡”板块,记录优秀会员参与大庐山建设的案例,比如投资庐山脚下研学基地、助力鄱阳湖周边农户发展生态养殖等,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帮助年轻庐商坚定“根在大庐山、业兴天下”的信心。

    以运营强基:联动大庐山“四名”资源,激活商会发展动能

    文化品牌的长久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商会运营与“大庐山”“四名”资源的深度整合。乡贤崔家楠结合自身在企业会计行业协会的经验,提出“对外联动、对内赋能、对接大庐山‘四名’资源”的运营思路。

    他建议,商会可一方面与省内外异地庐山商会、农业文旅等行业协会建立“友好商协会”机制,共享资源;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庐山市政府部门,搭建“庐商 - 大庐山‘四名’资源”对接通道,比如组织会员企业参与庐山市招商会,重点对接庐山文旅项目、鄱阳湖生态农业项目;与牯岭镇民宿协会开展合作,打造“庐商 + 牯岭研学”线路;与星子农产品合作社签订采购协议,推广带有“大庐山”标识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既承载着星子作为古代南康府城的文化记忆,也融入了现代生态思维,更具市场吸引力。同时利用自身会计行业资源,为会员企业提供财务咨询,尤其针对参与大庐山“四名”相关项目的企业,提供专项财税规划服务;共同开发“大庐山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庐山文旅 + 牯岭研学 + 庐商企业参访”等横向课题,将分散资源转化为产业合力,让庐商文化在服务大庐山“四名”资源开发的实践中落地生根。

    作为商会顾问,刘永中从战略层面补充建议,强调要将“服务大庐山‘四名’资源开发”融入“分层服务”机制:针对初创企业,提供与大庐山农业、文旅相关的创业培训,比如星子特色食品加工技术、庐山民宿运营技巧、鄱阳湖生态产品包装设计——其中星子特色食品加工技术,正是对古代南康府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针对成熟企业,搭建对接大庐山重点项目的资源平台,如庐山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同时将庐商文化与大庐山“四名”情怀融入日常活动,如在会员大会设立“大庐山反哺先锋”表彰,每年组织“庐商返乡考察行”,让“实干兴庐(山)”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以传播发声:讲好庐商与大庐山“四名”故事,扩大品牌影响

    文化品牌的影响力,需通过有效传播扩大,而“庐商故事”与“大庐山‘四名’故事”的结合,成为传播的核心亮点。乡贤王新宏的分享尤为引人关注,退休后的他以“自由撰稿人”身份活跃在文化创作领域,对“大庐山”家乡事、庐商情始终饱含热忱。

    “传播庐商文化,既要用老百姓看得见的渠道,也要讲好‘庐商与大庐山‘四名’’的关联故事。”王新宏笑着举例说,他发现天气预报是群众关注度极高的民生窗口,“比如在电视台天气预报中植入庐商文化短片,画面里既有庐商企业家在牯岭镇助力民宿升级的场景,也有庐山瀑布、鄱阳湖晚霞的美景,还有东林大佛的宁静画面,更可融入星子古代南康府城遗址的镜头,让文化宣传自然融入大庐山‘四名’风光与历史底蕴展示,不生硬、不刻意。”同时,作为自由撰稿人,他建议在商会微信公众号开设“庐商说・大庐山‘四名’”专栏,邀请会员讲述与家乡“四名”元素相关的故事——比如“我在庐山脚下种茶的父亲”“牯岭镇民宿创业记”“鄱阳湖边上的生态养殖初心”“传承南康府技艺的星子手艺人”“跟着东林文化学诚信经营”,用小故事传递大情怀,让读者看完能记住“庐商靠谱、大庐山‘四名’很美”。这份发自内心的热心与细致,让在场乡贤纷纷点赞。

    从学术层面,乡贤刘光华结合“大庐山”“四名”历史地理,完善庐商文化课题研究建议。他提出,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南昌大学合作时,可重点研究“大庐山‘四名’地域对庐商文化的影响”,比如明清时期星子作为南康府城,如何依托其区域中心地位带动周边都昌、永修、安义三县商贸发展,星子商帮与牯岭镇外来商户的互动、鄱阳湖航运对庐商贸易网络的支撑、庐山文化与东林佛理对庐商商业伦理的塑造,总结庐商文化与大庐山“四名”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的深层关联,既为商会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大庐山”“四名”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以落地为要:对接大庐山“四名”需求,推动文化转化实效

    研讨会接近尾声时,如何紧扣“大庐山‘四名’资源开发”需求,将各项思路转化为具体举措,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刘极灿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与庐山市发展规划,提出“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聚焦大庐山‘四名’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明确“12345”工作部署(搭建1个平台、组建2支队伍、把好3个方向、抓好4个优势、推进5项工作)。

    搭建1个平台,即构建覆盖在昌及全球庐商的“庐商资源对接平台”(线上 + 线下),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庐商资源的高效对接和共享,线下可在南昌、庐山市各设1个实体服务中心,方便两地资源对接;组建2支队伍,生产队伍整合家乡及会员优质产品——尤其注重挖掘星子地区承载南康府文化记忆的特色产品,营销队伍负责产品推广与渠道拓展,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好3个方向,重点聚焦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三大品类,结合大庐山的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抓好4个优势,借力长江经济带、京九铁路交通、庐山北站物流中心、电商数字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庐商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推进5项工作,搭建庐商网络平台整合供需信息,召开庐商产品发布会与推荐会推广产品,举办庐商发展论坛研讨产业方向,出版刊物宣导政策、传递信息,抽调专人负责庐商文化与产业推进工作(展销会),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贤程家健从“大庐山‘四名’”辨识度角度,完善统一庐商标志的建议。他提出,标志设计需深度融入“四名”元素:以庐山含鄱口轮廓体现“名山”,以鄱阳湖波浪线条体现“名湖”,以简化的东林大佛轮廓体现“名佛”,以毛笔书写的“儒”字变形(暗含“名人”文化,也隐喻星子南康府城的文化底蕴)彰显儒商内核,色彩选用代表庐山生态的绿色、象征鄱阳湖的蓝色、代表东林禅意的浅金色与代表诚信的深金色,让标志既彰显儒商内核,又直观体现“大庐山‘四名’”特色,提升文化辨识度与凝聚力。

    商会各项举措的落地,离不开秘书处的服务保障,更需紧扣“大庐山‘四名’”情怀。秘书长于细滚表示,秘书处将以“服务会员、助力文化、对接大庐山‘四名’资源”核心,建立会员“一对一”联络机制,重点收集会员参与家乡“四名”资源开发的需求;在季度会员沙龙中增设“大庐山‘四名’文化小课堂”,邀请庐山市文化学者讲解家乡历史,包括星子古县文化(含南康府城历史)、牯岭镇发展历程、鄱阳湖民俗、东林文化传承;组建50人的“庐商・大庐山‘四名’文化志愿者团队”,除开展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外,每年组织志愿者回庐山市开展“文化下乡”“助农直播”等活动,如前往董奉杏林文化遗址、白鹿洞书院(庐山文化核心)开展文化宣传,到牯岭镇协助民宿推广,在鄱阳湖边助力渔民直播卖特产,走进星子地区讲述南康府城故事、推广当地特色产品,让庐商情怀与大庐山“四名”发展紧密相连。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南昌市庐山商会绘就“以文化引领发展、以实干凝聚力量、以情怀反哺大庐山‘四名’资源”的新蓝图。在新时代背景下,南昌市庐山商会将继续秉承“以儒立商、以情联乡、以实干兴庐(山)”的理念,凝聚全体会员与庐山在昌人士的力量,推动庐商文化与大庐山“四名”产业深度融合,让庐商文化在赣鄱大地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大庐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张金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