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种强芯|突破“卡脖子”培育芦笋“井冈”系列
教育2024-10-21 23:24:36
来源:江西日报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假如要在我省蔬菜种子界评出一位“扫地僧”,那么非芦笋种子莫属。在江西省农科院有这样一个科研团队,突破了我国芦笋种子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培育“井冈红”“井冈701”“井冈111”等“井冈”系列芦笋品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业基础。
近日,在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芦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罗绍春指引下,记者走进江西省农科院芦笋种质资源苗圃,一根根芦笋长势喜人,虽然已是深秋时节,但满眼翠绿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你瞧,‘兴国1号’,近些年培育的新品种,这一株个头特别高,差不多有2.5米。”罗绍春像看自己“孩子”般望着芦笋向记者介绍,资源苗圃里收集了这些年团队培育的芦笋,而它们的种子保存在院蔬菜分子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保存着200多份芦笋种质资源。
早在1997年,省农科院芦笋研究团队开始研究如何突破芦笋种子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那时团队用时5年收集国内外芦笋种质资源,引入了100多份芦笋种子。在收集、保存、鉴定种子的基础上,开展植物组织培养,并致力于研究芦笋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方法。十余年磨一剑,团队先后培育出“井冈701”“井冈111”等,此后,团队围绕产业需求和地域特点培育出“兴国1号”“兴国2号”等“兴国”系列品种。
谈到芦笋自主培育,罗绍春说:“科研攻关一代种子的时间往往需要10年,1997年至2007年,我们培育出国内首个杂交一代芦笋品种‘井冈701’,后来,培育出国内首个通过分子标记选育的全雄芦笋品种‘井冈111’,至此芦笋品种‘井冈’系列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罗绍春表示:“芦笋是雌雄异株,雄株比雌株一亩产量高30%左右,不断培育新品种,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给农业产业插上翅膀。”
20多年来,省农科院芦笋研究团队针对我国芦笋产业瓶颈难题持续攻关,收集保存了国内最为丰富的芦笋种质资源,创建芦笋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和芦笋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筛选鉴定出优异种质,解决了我国种质资源匮乏、无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等难题。该团队开展的芦笋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荣获2017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为推动我省芦笋产业发展,该院芦笋研究团队走遍全省芦笋种植基地,指导各地掌握标准化设施避雨栽培技术,让“井冈”“兴国”系列等芦笋品种早日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如今,在兴国、井冈山、吉州等县(市、区)种植3万多亩,实现经济效益超50亿元,同时,各地还开发了芦笋茶、芦笋果糕、芦笋冰淇淋等产品。
当前,省农科院芦笋研究团队没有停下脚步,仍然致力于挖掘芦笋的潜能,对芦笋两个重要的基因进行编辑,为育种创新奠定理论基础。罗绍春表示:“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是在试验田,就是在实验室,为的是把种质资源和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编辑:朱宸廷
审签:陈化先
编辑:朱宸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