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做好“生态+”文章 激发经济向“新”而行
头条2024-08-07 15:44:41
来源:南昌日报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满目青翠、绿意盎然的湾里,正是山清水秀、静谧清幽,一派旖旎的自然风光。
立足优渥生态优势,近年来,湾里管理局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定不移做好“生态+”文章,全力打造高质量生态经济区,让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向“新”而行。
好山好水好资源
入夏以来,当很多地方都开启“烧烤模式”时,梅岭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正在以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至27摄氏度的清凉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避暑,在好山好水好风光中赴一场“清凉之约”。
太平镇的狮子峰景区,游人如织,草木葳蕤、绿意葱茏。今年69岁的宗向阳每年夏天都会到湾里避暑,还在距离狮子峰景区不远的地方租了个房子。“湾里很凉爽,生态也很好,退休这些年我特别喜欢来这里避暑。”宗向阳说,追求品质生活不仅需要物质支撑,也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湾里管理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做好旅游开发,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持续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事实上,作为国家第三批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湾里,立足大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越发凸显。依托于良好生态实施的康养旅游,是生态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体现,以此为契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当地结合山水生态开展旅游服务,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50岁村民彭艳在太平心街开了一家农家乐,随着湾里游客渐多,她的生意逐渐火爆。“最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百人,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她说,好山好水不仅让大家生活的环境好,也是大家增收致富的好资源。
现如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静谧清幽的乡村成为很多游客偏爱的出游选择,湾里管理局以大生态赋能乡村发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努力让绿水青山成为惠民富民的“幸福不动产”。
农文旅深度融合
草莓、樱桃、西瓜、桃子、蓝莓……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种植大棚的推广,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梦想在湾里成为现实。
在农业领域,特色就是优势,促进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近年来,湾里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石。
“依托全局特有的农业资源和自然禀赋,我们出台奖补政策扶持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对茶、果、药、蔬等农业基地设施建设进行奖补,鼓励引导传统农业向特色生态农业转型。”湾里管理局农林办副主任于雪婷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延伸特色农业产业内涵,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湾里各生态农业基地经常性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吸纳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不仅推广了湾里特色生态农业产业,还促进了该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罗亭镇的葡萄种植、稻蛙共养、花卉苗木,梅岭镇的草莓、桑树(桑葚)和火龙果种植,太平镇的茶叶、桃子、中药材种植,洗药湖管理处的西梅、蔬菜、皇菊种植……以产业富民为根本,借助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湾里管理局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标,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引进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助推乡村振兴走上了快车道。
生态路径赋能低碳发展
走进夏日的湾里江中药谷,凉爽的风、碧绿的树、清澈的水,完全感受不到传统制药工厂给人的到处都灰灰蒙蒙的印象。
“江中药谷占地近3000亩,其中80%以上是森林与湖泊。”华润江中湾里制造基地负责人钟志坚告诉记者,正是这样一种自然生态与现代工业的完美结合,2014年,江中药谷被评为“最美中国工厂”。厂区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实现源头减碳;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主动节能降耗,从工艺改进、绿色采购、智慧园区精准管控等多维度实现过程减碳。在末端,生产中剩下的药渣,用于禽畜饲养,有效解决了中药渣的处置难题、降低了养殖成本;日处理量1000吨的中水回用系统,可将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厂区景观补水和绿化灌溉用水,年节水量达14万吨。
如今,通过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华润江中致力于生态与发展共赢,持续提升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水平,去年成功入选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实现华润企业“中华环境优秀奖”零的突破。
“牢固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湾里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立足发展定位,该局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因地制宜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谋划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推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赢。
据统计,2023年以来,湾里管理局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23.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27.0%,单位GDP能耗下降3.0%。滕王阁建工、华蒲电缆、滨江建材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顺利开工,盛华有色、金杯赣昌等技改项目加快推进;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均为历年最高。
编辑:孙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