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这门课程成为“网红课”
头条2024-04-12 07:17:05
来源:信息日报
高校课堂变身非遗秀场,青春创意邂逅传统文化。近日,南昌大学《民间美术》课堂上的画面,被学生悉心记录并分享至短视频平台,瞬间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日前,记者伴着春雨来到南昌大学,一探这门备受赞誉的“爆款”课的魅力所在。
▲《民间美术课堂》上 邬强摄
中外学子皆“钟意” 中国非遗在高校实力圈粉
四月初的南昌,暴雨频袭,尽管天气恶劣,200多人的阶梯教室仍是座无虚席。课堂上,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分享。
簪花围、龙灯、蜡染、绒花、扎染、掐丝珐琅……这些非遗技艺的成品,在学生们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件作品都承载着学生们的匠心与创意,凝聚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来自阿富汗留学生尚铭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精心制作的团扇和瓷盘,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与欢呼不断。尚铭告诉记者,他对中国的认知仅限于书本和网络,这节课让他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书面知识,还能动手操作,感觉特别美妙。”
记者注意到,这节本科生的选修课,还吸引了研究生旁听。
“剪纸看似简单,但真正动起手来却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细的技巧。”来自建筑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研一学生吴雨萱表示,剪纸艺术为她的设计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同时,通过学习剪纸艺术,她也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华传统文化。
激发文化自信 为非遗传承营造环境
据该课老师邱璟介绍,《民间美术》这门课2019年就已开设,不仅包括绘画、书法等艺术种类,还包含印染、剪纸、竹编等非遗传统手工艺。
谈及为何选择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邱璟表示,这既是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对教育创新的探索。她坚信,通过让青年学子亲身接触和体验非遗技艺,能够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进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一代代传承人不断实践淬炼才形成并定型的。几乎每一项非遗,都能给人惊艳之感,这是其魅力所在,也正是修习传承的困难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非遗都与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导致很多非遗项目丧失了生存的土壤。
邱璟感慨地说:“让非遗活起来并代代相传,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可能还原滋生非遗项目的土壤,但我们可以为非遗的传承营造一块适宜生存的小空间。”
此外,邱璟认为,外籍学子的学习与体验有助于非遗文化走向世界,吸引更多国际目光。外籍学子的参与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更多资源与机遇,有利于提升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
鼓励更多教师参与非遗教学
《民间美术》课程的火爆,并不是偶然现象。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告诉记者,邱璟老师这门课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内容积累,这才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他强调,优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是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
公开资料显示,邱璟,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课堂外不仅是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多年的研究。《民间美术》课程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记者了解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邱璟及其团队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平衡,力求让非遗文化与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一方面,课程系统讲授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与技艺,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大量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制作民间艺术品,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邱璟如是说。
此外,课程内容结合当下流行趋势,鼓励学生对非遗进行创新性设计,使之更具现代感与吸引力。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构建沉浸式非遗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非遗技艺的现场,直观、生动地感知非遗文化的精髓。
范杰平表示,南昌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非遗文化在课堂上的融入,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非遗教学,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非遗文化进入课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肖立宇、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祥晟/文
编辑:王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