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良种报国——记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

教育2023-09-13 21:47:36

来源:江西日报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这是一支每一位成员都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毕业回到江西,却几十年专注与“猪”打交道的教师团队,用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打造了一座座世界科研高峰;这是一支把奉献精神融入血脉的教师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为“三农”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科技人才。这支团队就是黄路生院士领衔的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作为长期从事动物基因组及家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科学家,黄路生院士被外界亲切地称为“高科技猪倌”。“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养猪历史,猪肉占中国老百姓肉类消费的60%,是世界第一猪肉消费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的优秀猪种。”在黄路生的心里始终有这样一本账: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一半,但种猪部分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导致我国顶端核心种源90%依赖进口,生猪养殖效率只及国际先进水平80%。

如何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让国民有肉吃、吃好肉,30多年来,黄路生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1995年,时年30岁的黄路生在获得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专业领域第一位前苏联及俄罗斯正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江西这片红土地,回到母校,组建并引领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

  • ▲黄路生院士(右一)正在给博士生上课  江西农业大学供图

    始创之初,说是团队,实际上包括黄路生在内只有3位科研人员,1间12平方米的实验室,唯一一台的价值2000元的电泳仪还得三人轮流使用。但条件的简陋动摇不了这支团队的科研初心。

    曾经,黄路生带队走南闯北,历时4年半、行程47万公里,深入全国24个省市70多个地方种猪场,采集了12700份DNA样品,构建了国际上最完备全球猪种资源基因组 DNA 库;用6年时间,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测定性状最全、检测到的遗传控制区域数量最多的中西方猪种杂交资源家系,绘制出一幅影响家猪经济性状基因位点在全基因组范围分布的“全景图”;历时11年,首次在国际上研发出了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新技术,运用该技术只需花5元钱,在一个半小时内就能快速、高效地筛选出腹泻抗性基因的种猪……团队矢志不渝,一步步成长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蜚声国际。

    经年累月的科研沉淀,终于迎来了科研成果的绚丽绽放。2017年,团队牵头研发出家猪育种基因芯片“中芯1号”,芯片包含自主专利技术占国际上同领域核心专利三分之一,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尤其可贵的是,该技术对民族企业全部免知识产权费使用,而此前中国企业用美国研发的基因芯片,每检测一个因果基因位25点就要支付30美元专利使用费。现在,这一技术已成为国家生猪种业“破卡”的主流主推技术。应用自主研发的“中芯一号”等猪育种新技术,团队还历时10年,育成了体格长大、肉品质优、耐粗饲、排骨多为主要特点的“山下长黑”猪新品种。今年,这一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江西新世纪以来20多年自主培育的首个种猪新品种,为国家生猪种业振兴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 ▲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种猪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开工 江西农业大学供图

    科研的路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在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程表上,记录着团队成员及学生攻克的难关与承受的失败。“每当完成一次成功的实验,都要回味很长时间,我想这就是科研的魅力。”幸宇云是团队科研骨干,加入团队已有二十余年,他说,吃苦耐劳、攻坚克难是团队成员普遍具备的品质:六个教授共用一间办公室、为了观测实验进程,在实验室里打地铺、每天早上7点工作到凌晨都是常事,这些大家从不在意。正是因为团队老师和学生们心无旁骛搞科研,才不断创造出“中国标准,世界高峰”。

    但是,不论科研工作有多忙,团队老师都不忘自己的教师职责,走进课堂给本科生上课,决不落课。团队科研报国、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学生们、激励着年轻人。团队培养的学生中,毕业后有的深入畜牧业一线,像一株株扎根基层的蒲公英,播撒奉献的种子;有的在国外一流大学完成学业后如候鸟般飞回学校,回到团队中,继续行进在为国科研的征程中。

     如今,团队把科研目光聚焦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一方面继续深耕肉用种猪领域,实现生猪良种国产,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另一方面在新兴医用猪领域开拓创新,在突破异种器官移植领域争取主动。面对“一猪两用”科研创新总目标,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一直奋进在路上。



    编辑:李芳

    • 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