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职业大学《党的女儿》立德树人新载体的十六年探索与实践

头条2022-10-21 06:22:52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南昌职业大学 汪金雨 刘传利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文艺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独树一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鲜亮的颜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本身就具有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对于高校而言,红色文化既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根脉,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传承要融入社会主义高校文化培育与建设,就必须紧密结合办学治校的实际,走特色发展道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我意愿,外化到创新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知行、才能等方面的统一。

南昌职业大学自办学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始终秉承着“聚德智,勤学练,献众生”的校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自2019年开始,“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斗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一校一品”党建特色品牌建设项目,每年会组织师生重走一段长征路,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特别是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和宝贵的红色资源融合到课堂、教材、研学活动中,挖掘好、使用好、实践好;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实践育人功效,不断完善“四个一”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活动,争当时代新人;要传承红色基因,肩负时代重任,希望大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向英雄模范学习,做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6年开始,由学校党委行政统筹,音乐舞蹈学院牵头此项工作,更是不辱使命,一直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寻求新的突破点,经过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舞台上的思政教育”——《党的女儿》项目教学改革实践方案。这个方案是以红色舞台剧思政育人为着力点,通过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创造,将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来诠释共产人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业平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党委副书记刘传利、教学主任蔡春宝等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同时成立了“红杜鹃”合唱团、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经过了十六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总结、推广,《党的女儿》舞台艺术实践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以舞话史,以红育人,高扬红色旗帜,赓续红色血脉,奏响红色主旋律,形成了成熟的第一、第二课堂联动的舞台上“红色基因铸良匠”的育人模式。

  • ▲项目负责人王业平教授在执导《党的女儿》排练

    一、舞台艺术实践《党的女儿》育人路径

    漫漫十六载,实践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南昌职业大学《党的女儿》项目艺术实践团队始终坚守着“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对科研的严谨之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之心,对教育的热爱之心,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

    1.理论创新,理想升华,赓续红色基因

    在这个瞬息多变的时代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唯有创新才能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也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从最早提出“舞台上的思政教育”到“学、演、做”一体化红色基因育人模式实践再到“三专一课、三育互促、三力合一”理念的成功践行,培养方法和培养路径卓有成效,南昌职业大学项目组一直坚持理论创新,在理论上深度耕耘,赓续红色基因。

    (1)“舞台上的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2006年,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舞台上的思政教育”的提出,开启了南昌职业大学十多年探索之路。该观点主要实施是以产教融合“舞台艺术实训项目”为载体,“红色艺术经典文化”为教学内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为手段,引进民族清唱剧《党的女儿》纳入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学英雄、演英雄、做英雄”指导思想,以演强训,达到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这种舞台项目艺术实践利用红色资源,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精神,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舞台实践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思想引导者,技能指导者,创造的促进者。

    (2)三专一课、三育互促、三力合一”成功践行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青年无限的可能,同时会带来无尽的挑战,只有自身的综合素质过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迎刃而上。因此《党的女儿》项目组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学科壁垒、专业限制,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以“一个指导原则”创新提出“三专一课”理论模式。首先在音乐舞蹈学院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业中,以地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优秀教学资源,创开专业综合实训课《舞台项目艺术实践》,使不同的三个专业在其内部增进联结,使之形成互联互通。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思政教育。

    该模式实践在“立德树人”目标指引下,实现了“育技、修德、 铸魂”的“三育互促”。红色剧目展演、红色主题活动、“非遗”文化进课堂、 “非遗”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特色校园文化的凝聚力”的“三力合一” 育人效应,以民族精神、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工匠精神、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核心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学、演、做”一体化红色基因育人模式深入人心

    老师和学生的主观愿望都希望自己能教好、学好,而教学方法和学习的方式的选择是达到这个愿望至关重要的一环。十多年来,南昌职业大学始终围绕“创新”两个字探索教与学的最佳方法和方式,认为只有创新才有创建,只有创新才能让老师教得卓有成效让学生学得入心入脑,才能让教与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

    经过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提炼,南昌职业大学于2010年推出“学、演、做” 一体化红色基因育人模式——以培养“德艺双馨”人才为目标;采用专业与思政结合、立德与树人结合、素质与技能结合的独特教学方式;采用课内与课外结合、台上与台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向学习方式;采用实践汇报、项目汇报、个人音乐会、思政交流、文化交流的多重实践演出方式;采用独创、组创、众创、师生共同创的广范围的集中制创新方式。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之后,建立起了一条从专业知识地学习到领会精神再到付诸实践的完整链条,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

  • ▲2021年12月《党的女儿》剧组在湖南永州市蓝山县七星街镇虎溪村演出。

    2.实践应用,氛围营造,传承红色文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为此《党的女儿》项目艺术实践团队探索出“红色经典+双育”实践模式,构建出“学、演、做”一体化红色基因育人实践模式,实现了“行践促思、以赛促教”,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技能中实现深度融,搭建载体,营造红色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1)“红色经典+双育实践模式整体构建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于是“红色经典+双育”实践模式因时而生。即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育人为本”的指导性原则,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红色文化、美育素养、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为培养内容,以创新“层次递进、模块对接、理实结合和内外兼修”为培养路径。

    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红色经典的学习,组织学生观看《党的女儿》,思考歌剧所传达的精神,以观后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征文;其次应当将歌剧与党课、团课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党课或者团课上进一步分析歌剧中的革命色彩以及先进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歌剧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社会背景,以此可以有效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爱国意识。

    (2)行践促思、以赛促教,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

    行践促思是让舞台表演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践找出自身的不足,这个不足往往根源体现在思想高度的不够而导致。例如:音乐表演专业开展的“唱红歌”比赛、红色经典 剧目《党的女儿》展演、红色经典歌剧片段音乐会等;舞蹈表演专业参演的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红色剧目《我等你》《活着 1937》《映山红》 和《盾魂》等;播音主持专业的《红色家书》《丰碑》《小平小道》 等等都是显著的代表。

    以赛促教:是建立在促思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如近几年音乐舞蹈学院合唱团参加省内外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合唱比赛所选送的保留曲目《追寻》,在经过多年的磨砺和打磨以及多次参赛或参演后的反思,该曲目在声音的处理,表演唱上的编排等方式,在无形中给予了指导教师和合唱团员全方位的指引和提升的机会,由此同是比赛,但通过实践的洗礼,以赛促教的这种方式让作品和教师甚至是合唱成员得到了综合性的提升,由此我校舞台表演类专业选送的该作品在同类院校的比拼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与以赛促教效应分不开的。

    (3)“学、演、做”一体化红色基因育人实践模式形成

    本项目以本土红色艺术经典文化创新“舞台上的思政教育”育人载体, 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在舞台项目艺术实践中深度融合。构建建了“学、演、做”一体化红色基因育人实践模式。 以“学”奠基,强化“学”的主体地位;课前自主组团研习,课中自主成果展示,课后自主整改完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以“演”强训,突出“演”的关键作用。通过“角色表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情感与角色情感融合,个人思想与角色思想吻合,恰如其分的再现剧中人物舞台艺术形象。

    以“做”践行:聚焦“做”的价值引领。通过课前课后、台上台下、 剧里剧外、台前幕后、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组织,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思想情感得到丰富、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学、演、做”三位一体,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在舞台项目艺术实践中相互交融,达到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 ▲2008年12月《党的女儿》参加“红谷秋水之韵”高雅艺术展演活动

    二、舞台艺术实践《党的女儿》 推崇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和功效

    《党的女儿》项目的实施,形成极具特色的一系列校园红色舞台剧,是我校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必然产物,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需求,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思想层面、实践方面、品牌建设中都发挥着以舞话史、以红育人的功效。

    1.思想育人,引导大学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党的女儿》是以红色资源为基础,结合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的一种艺术实践,以其独特优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引导大学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赓续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排演经典红色作品的过程中,老师会更注重作品的重要精神内涵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当学生在学习、演唱《党的女儿》歌剧选段时,如同与革命先辈们面对面对话,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欣喜、悲愤、震怒和无畏。这样,党的艰难险阻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不再是一个个时间节点,也不再是文字的平铺直叙,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一个个不屈坚定的灵魂。在表演的过程中,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也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共鸣,使其逐渐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唤醒使命自觉。

    《党的女儿》舞台剧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初心使命,敢于斗争的事迹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鲜活的历史呈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真理性,也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明白自己的时代责任,担当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始终坚持初心,坚守理想,并为之奋斗。例如自疫情发生以来,音乐舞蹈学院的众多老师和学生们主动担当作为,扛起社会责任,以实际的行动牢筑防疫安全线,校园巡逻、教学楼测温、食堂站岗、为隔离同学送饭、为毕业生打包行李等等处处显示出了当代青年能牢记殷切嘱托,守得住初心使命,担得起时代使命。

    2.实践育人,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品德素养

    在这个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参与者、学习者,更是欣赏者、创造者。由此可见,《党的女儿》舞台实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素养。

    红色声乐作品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了新时代所赋予的特色和风格。《党的女儿》舞台实践项目经过十六年的打磨,更是能将经典与创新完美的融合,在讲述红色故事、传达精神内涵的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新观念,成为具有当今时代精神风貌的极具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新作品。而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天马行空、大胆畅想。在尊重历史知识、创作理论的基础上,为剧本的创作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在学习与实践中,学生会深入学习党史,体会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爱国热情转化为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从而更好地理解何为红色声乐作品,如何演绎红色声乐作品,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当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整体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品牌育人,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扩大育人功效

    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校园特色文化一旦形成,会对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党的女儿》舞台艺术实践项目施行以来,为我校的发展增添文化底蕴、 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以“红色”为导向的校园特色文化“一校一品”。并且经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其辐射范围扩大至学生家长、毕业校友、兄弟高校、社会人士等,在不断创新实践过程中接收到校内外人士的反馈,这种反馈促使作品不断修正和完善,逐渐形成品牌校园文化产品。品牌校园文化产品的形成,能更好地扩大其影响力,进而扩大其育人功效。例如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 30多家媒体广泛关注,深入报道我育人成效。在第九届中国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北京大学第四届国际音乐剧研讨会、《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等研讨会上做了成果经验交流和推广,其反响强烈。众多用人单位对在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青睐,表示愿意优先录用。

    高校的红色文化底蕴是长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或是红色校园氛围营造所积淀的成果。《党的女儿》舞台艺术实践项目已经成为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所体现的浓郁的红色文化底蕴不仅能够展示全校师生在科研、教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精神面貌,更是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红色名片”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学校做宣传。

  • ▲《党的女儿》在“湘江战役”发生地湖南省蓝山县虎溪村演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南昌职业大学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德育工作顶层设计中,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以课题引领破解德育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提升育人价值为目标,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模式的建构。

    《党的女儿》舞台项目艺术实践是一次成功探索,此项目着眼于育人方式的变革,在课程育人中注重理论创新,在实践育人中注重情感培养,在品牌文化育人中注重精神引领。此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外活动的“主阵地”。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气”“神”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亲历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情境”,以舞话史,以红育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寻回“红色记忆”,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南昌职业大学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继续落实到德育工作实践中,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内化为一种信仰, 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光辉事迹中深挖反思,在今天的时代境遇中寻回初心,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文化、有修养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编辑:孙沐雨

    复审:冯星星

    审签:邱虎



    编辑:孙沐雨

    • 293
    热门评论